材质:康养设计 | 产地:成都 | 品牌:科图设计 |
峨眉山作为世界“双遗产”所在地,生态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的康养“血统”。响应十四五规划,在峨眉山市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千亿产业集群战略布局下,“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为匹配“国字号”战略布局应运而生,是四川省***!项目规划占地约1100亩,由峨眉山市与尤迈健康、华西医院强强联合打造,一期为医康养护综合体,包含国际高端康复及颐养中心,将一站式“医养结合”产业链植入,培育壮大峨眉康养产业。项目总建筑面积27.31万平方米,包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16.1万平方米,康护中心10.13万平方米,国际康养论坛及康护培训中心1.08万平方米。康护中心包含了康复医院、护理中心、颐养中心、老年大学、康养配套等功能,由科图一体化设计,现已进入到施工图设计中,将于2023年底呈现。
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位于乐山峨眉地区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的核心地段,峨秀湖旅游度假区内,距峨眉山景区仅3公里,区域发展潜力强劲、文化历史底蕴***。拥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可便捷辐射全国。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为核心保障,康护中心为支撑,智慧康养社区和颐养中心为载体,智慧数据为手段,形成「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养生目的地」,打造从医到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为二、三期项目赋能。
本次设计板块对项目的示范赋能作用:
1.整合原有的康养资源和业态;
2.形成整体化和策略性的运营;
3.华西医疗资源的延续以及设备的共享;
4.和整个康养项目实现共享联动,为整个项目服务;
5.通过康养产业业态与项目其他业态的融合互动,提升原有业态价值;
6.为整个项目客群提供更为精细、特色、专业的医、养、健、管、住、护一体化服务;
......
项目用地北高南低约15米,场地呈断层式高差,断层带约在场地二分之一处。项目用地四方道路均带有高差的坡地,各个功能区域的交通出入口、内部的交通动线及高差关系,是本次设计需要精心推敲的核心挑战点。作为地块中承上启下,打造国际高端康养客群疗养身心的心灵花园,项目需要给使用者带来明亮、温馨、绿色、品质的感受。设计时,我们充分给予建筑对环境的尊重,将建筑与景观的互动关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台地建筑的空间组合留下的架空及下沉空间,结合医康养项目需要的健康配套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设置,形成能够多维度、分区域、对内外有较分明的界限,又能相互贯通的空间组合关系。将设计的精细化、多样化、标准化、人性化、专业化等在项目中淋漓尽致的落位展现。
根据项目需求,布置场地业态功能。为了各个板块入口展示立面,将各个板块的出入口及业态相对关系进行梳理,用组合模式对建筑功能进行准确落位:
从功能分析,行政楼与综合医院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可作为颐养中心与综合医院之间的空间隔断,故将行政楼与颐养中心出入口设置在西北名山南路一侧,康复医院出入口设置在东南瑜伽路一侧。而为了景观视觉效果,综合医院与行政楼均需要退让出广场空间。颐养中心由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则设计成独立的中庭空间。同时利用场地高差,将负一层设为半地下室,通过下层庭院、采光天井等,可使地下各功能房间均可拥有良好采光。
流 线 设 计
在医康养设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流线是影响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须在设计初期进行综合考虑。一旦流线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建筑的“硬伤”,不易修改,会长期影响整个设施的运营效率。
特殊的双遗文脉奠定了设计的出发点。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山石之形抽象出建筑的形式语言,并融入功能,形成最终的建筑形态。综合医院棱角分明,如高耸的山峰;康养展厅如低伏的流水,呼之欲出;中部的康养中心则在刚柔之间进行承前启后的***过渡。不同形态的体块堆叠,形成梯度变化的建筑轮廓线,与相邻场地的建筑形态互补。
我们将峨眉地域文化、建筑改造特质与最核心的“人”串接在了一起,以回应场地肌理与场地文脉,确定了设计的基调。以“院”来承载了峨眉这座城市独特回忆,为项目注入了场景感与故事性,匹配半围合的空间设置,潜移默化提升空间品质特征。
中庭内“树”的引入,柔和了建筑过分硬朗的雕塑感,既形成了场景化气质,也让空间有了向心感。共同构成温馨而舒适的医康养空间。而下沉式绿化空间的打造,不仅是建筑与台地、台地与台地之间的空间变换,更多了一层台地与下沉空间的趣味转换。
在行政楼与颐养中心入口一侧,我们设置了一个开放的,具有昭示效果的景观界面。将北侧道路与建筑入口场地接平,用具有对称性的铺装及植被营造一个仪式感的入口空间,同时沿建筑外围布置连接环场地的消防道路,***应急条件下的地面车辆交通,配合景观乔灌木,使得4米宽的道路嵌入在绿化场地之中。从人视高度看,能够让景观视觉一体化,更具冲击力。